中國孩子靠什么優勢來競爭國際飯。
上海國際學校網介紹一個人從零起點開始學一門外語到學成,需要多長時間呢?這倒真是一個無法明確回答的問題。二語言終達到的水平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對于這樣一個完全不可能一刀切的時間長度,就只能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大致的平均了。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一位Collier教授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位Cummins教授就專門致力于這樣的研究。他們的做法是:選取大量各個年齡段的新移民學生的資料做分析,幾乎每個研究都要涉及千位以上的學生人數,得出的結論相當有分量。
這些學生的英語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周圍的母語學生的平均水平呢?大致的統計結論是4-8年左右,或者再放寬一點,5-10年。這樣這個神秘數字“七”就變得更有意思了,大概就是平均值。
這個神奇神秘的“七年”,雖然不能像實驗室數據那么精準,但是對于設計大綱和教師掌握課堂還是有很大價值的,所以時常被美國大中小學的老師掛在嘴邊,作為評估美國無處不在的英語非母語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參考標志。比如說有的學生來到美國不到七年,他們的英語可能就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就要有這樣的敏感和理解,在合適的地方拉這些學生一把,而不是去提一些他們完成不了的苛求。
學好英語需要多少時間還有一個不能以實驗室的精度來衡量、但是被廣泛提及和應用的數據,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2008年出版的《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Success》)一書中提到:要在像體育、樂器、外語這樣的技能型學習方面成為專家,需要投入一萬小時的學習。
要留意到:這里的專家可是一個比前文提及的、把托福雅思考到大學入學的分數要高得多的標準。如果堅持每天學習一小時,達到一萬小時要27年,夠漫長的。如果每天學四個小時呢,這是相當大的強度了,要七年。這樣學七年而達到精通,似乎是個差不多的投入要求。
把“專家”一詞拿出來說,還是想說明外語學習是一件“藝無止境”的事情,與其無止境地去追求精通成為“專家”,不如盡快進入能夠實用的階段。這里,我們的視野不妨再放寬一點,超過英語本身去看一下。
作為一個中國孩子,靠什么優勢來競爭到一碗國際飯呢
現在的世界,全球一體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在地球迅速地變小的同時,中國跟世界的交流與互動也越來越密切,中國孩子有大量的機會出國留學、進而留在國外工作。在國內的也將面臨更多機會進入外企、跨國公司工作,或是具有更多的國際商貿機會。在這里,我們姑且先不去用“走向世界”這樣的豪言壯語,而只是把所有這些國際交流帶來的工作和生意機會稱為“國際飯”。
那么,作為一個中國孩子,靠什么優勢來競爭到一碗國際飯呢?
靠學好英語,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地思索一下這個“不假思索”的問題,看看如果一個中國孩子的英語學得好極了,就真能夠成為對國際企業(不論國外的公司還是設在中國的分支)有吸引力的人才嗎,就能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占得先機嗎?
一個中國孩子,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之后,其英語水平恐怕也就達到美國一個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好不容易才達到平均水平的一個人,能算得上什么人才,能對國際企業有多大的貢獻,又怎么能夠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占得先機呢?
完全不必沮喪,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成功的利器卻不是英語,而是我們的母語,是我們的母語文化!
既然是國際飯,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地域、語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就是這碗飯的根本。如果跨國公司尋找的只是英語好的人才,當然是回到英語國家去找了。作為一個中國孩子,將來能吸引它們的卻恰恰是對中國的了解,以及通過母語功底建立起來的世界觀、知識面、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一切使之成為有價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語,不過是確保這些跨國人才能夠一起共事的一個交際載體,就像許多寫字樓里的職員脖子上掛的那個工作牌,是一個有自己的名字和照片、能夠打開電子門禁的IC卡,確保你能在公司里通行無阻而已。
將來孩子要發揮的優勢,是他們外語和母語兩種語言能力之和。
因為英語教育在東亞國家的地位很重,我在美國就讀的應用語言學系里就有不少來自日、韓、臺的同學。我們這些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對于班級討論和今后科研出版的貢獻,難道是在英語上超過美國本土學生嗎?當然不是,是我們各自的母語文化的視角。我們可以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和發表意見,這是我們的價值。如果這些外國學生回到自己國內去教英語,而我們的美國同學也來做外教,那么我們的優勢又是在英語上超過那些美國本土同學嗎?當然也不可能。我們的優勢依然是自己的母語,以及對操著同樣母語學生的了解。所以,即使是這樣一碗窄到專吃英語的國際飯,都還得靠母語和母語文化。
我自己離開學校后一度選擇了下海經商,搭上了中國迅速向世界輸出低價工業品的順風船。在國際商貿的談判中,吃的還是語言飯。經常有人問我,“那些ABC (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American Born Chinese)的英文是不是比你好”?除去專業知識、科研能力和視野的開闊程度以外,他們的英語是比我好,那是他們的母語。可是,在國際貿易的商場上,他們完全不對我構成競爭。中方老板的一言一語、一個猶豫所傳遞的“隱性”信息,這些ABC們是完全抓不住的,他們的中文能力不夠。不錯,他們或許更懂得美國、更具有美國人脈、更能拿到美國的訂單,但是在那些層面上他們要競爭的是同樣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而不是來競爭我的這碗飯。是較優的英語水平助我打開了商貿上進入美國的門,但是我吃這碗國際飯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我中文的優勢。
可是反過來,外語學成了,能靠它吃飯嗎?專業的外語飯不過是職業翻譯和關于外語的研究與教學了。沒有扎實的母語背景,一個中國孩子這碗外語飯又怎么能吃得好呢?
我要指出的是,學好了母語,不但有助于孩子的全面成長,而且從技術角度說,還是孩子將來學好外語的一利器。既然學的是外語,就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將來孩子要發揮的優勢,是他們外語和母語兩種語言能力之和。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