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中美教育對比:思維能力怎么培養?
上海國際學校網介紹很多教育者培養的是學生記憶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但是記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新知識也會逐漸被忘記,那么學生到底學會了什么?
我采訪過無數的年輕人。我問他們:回顧你的成長過程,你感恩的教育機會是什么?
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說:那些曾經啟發過我的人,導師,父母的引導。
你們看,孩子感恩的教育機會不是某一個具體的知識點或一節課,而是那些引導他們思考的人,一個讓他們學會思考的機會。
我曾經在中國的公立中小學讀書,也去過香港、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并不能對兩者的教育差異妄下判斷,也不同意那些認為西方教育更注重培養人的思維的觀點。原因很簡單,我看見了中美教育的優劣。我認識了很多較優的中國老師,給了我很多啟發;我也參與過很多西方的課堂,卻只是被動地記憶了一些知識點,轉眼就忘。
但是當我畢業以后,在美國的一個公立教育項目成為一名老師,我告訴自己:我要培養學生自主反思的習慣和有效反思的能力。無論我在講什么內容,他們可能以后都會忘記。但是,他們的思考習慣和能力是會不斷地提高的。
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不需要一個看似特別有創意的課堂,再普通的學科,再普通的課室,只要老師有意識地去播種思考的種子,都可以讓學生的思考發芽。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中美教育都是怎樣培養學生習慣的吧!
我在美國教數學,教的其實是思維
這個暑假,我教的學科是九年級數學。這看起來是一門不斷做題、有點無聊的學科,但其實也是適合鍛煉反思和歸納總結能力的一門學科。每一個課題都有很多不同的題型,千變萬化,但又不離其宗。我在課堂上反復強調反思的習慣。每次學了幾個新的知識點,我就會停下來,不去講新的內容,反而是回顧舊的內容,讓學生以更抽象和歸納的角度去看待曾經所做的數學題。
每兩周,學生需要寫一個反思作文,回顧過去的學習經歷和表現。這是我給我的數學課學生的反思表。
In the topic/unit of ________,
What I have learned:
What I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In my homework…
What I have been doing well:
What I have been doing wrong:
Notes for myself:
仔細看你會發現每個問題都有很強的指向性,要求學生從兩個角度去認真分析自己所學的內容和習題。而神奇的莫過于notes for myself這個問題:當我們暫時抽離出現在的自己,去給未來的自己留言,我們會希望未的自己記住什么?這往往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記憶薄弱點,也讓他們抽絲剝繭,找到核心的知識點。
除了反思作文,每次小測完學生都會填寫一個反思總結表,根據小測的情況去反思自己的表現,歸納總結重點的知識點,找出盲區。
有點諷刺的是:我讓學生進行小測,重要的不是看他們在小測中的表現,因為那已經是過去時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進行周期性的回顧和總結,對自己在每門學科的表現有更全面和細致的認識。有句話我特別喜歡:重要的不是你現在的地方,而是你所朝的方向。
當然,反思能力的提高光靠反思作文、反思總結表是不夠的,還需要老師在平時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鍛煉反思的技巧。
● 上課時:給予更多引導性的反思問題: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什么?我們是怎么推導出這個結論的?我們用了什么有效的解決方法?
● 課下:在學生的作業評語中加入引導他們思考的小問題。我從來不給成績,因為給了成績以后學生就只關注自己得了多少分。我會給他們留言,讓他們更全面地看到自己的表現。
● 任何時候:充分運用應機教育的手段。我一直相信 Every moment can be a teachable moment,即任何時候都可能是教育的佳時機,不要受教案、課堂的限制而局限了老師能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比如,學生在課上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只是對答案一樣機械的對話,并沒有真正地在討論。我并沒有感到沮喪或是發脾氣,而是抓住這個時機,給學生解釋了怎么樣和同學進行討論,溝通的技巧,需要避免的問題。又比如,我們近在學習幾何學,而學生上課時開小差,小聲地聊起了他們喜歡的電影。我聽到以后,及時制止了他們的討論,并把電影作為一個小話題讓開小差的學生再次回到課堂的主題上。我讓他們去思考幾何學和電影動畫的關系。二天我還給他們看了一個 TED Talk,講述了幾何學在動畫中的應用,還涉及到很多學生喜歡的皮克斯動畫電影。通過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
中國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思維?
我的導師總說:“如果沒有你父母的培養,你是不會具備你現有的思維能力的。就算你去到再好的教育環境,你也沒辦法獲得你今天的成長。”
我很認同他的說法。盡管我看到了很多中國式教育的問題,我也十分感激母親的中國式教育對我的影響。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做家務”、“與人聊天”、“衣服搭配”這三件小事。再小的事,也可以有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好機會。
做家務?
打醬油這么簡單的事都可以是培養小孩思維能力的絕佳機會。為什么需要打醬油?醬油的價格在不同的超市為什么不一樣?打醬油少需要花多少時間?打醬油之前,和孩子好好地交流。打醬油之后,了解孩子對做類似事情的想法和感受。
除了打醬油以外,多讓孩子參與家務,并不是讓他們做免費的勞動力,而是借此機會讓孩子認識到一個家庭的維系都有哪些事情,而家庭和社會的聯系又在哪。科學家、教育家大衛霍金斯博士曾多次強調“it”的重要性,it直譯過來就是它、物品,延伸為思考和話題的引子。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直接地給孩子講大道理,灌輸一些抽象的概念。我們得巧妙地發現生活中有趣的“它”,它可以是一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是一個孩子經常會接觸到的事務。醬油就是一個有趣的“它”。
從小到大,母親都會讓我去家旁邊的小超市買不同的家庭必需品。每一次,我都會問很多問題,涉及這件物品的作用、價格、購物交流的用語。
聊聊天?
與人交往的能力不是一個簡單的社交、聊天的能力,其中涉及了一種復雜的思考能力:對于人的思考。與思考怎么做題、怎么學英語不同的是,人是復雜多變的一種存在,沒有太多的定律可以遵守,這是一種只有在觀察和經歷中才能慢慢培養的思考能力。
我回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印象深的就是我母親鼓勵我和的士司機聊天;每次旅行時她會給我創造我去問路和爭取的機會。
與其把我丟在家,我的母親會帶我出門,去旅行或是參加和朋友的聚會。她有意識地給我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讓我認識更多的人,學會辨別不同的人,也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從她和爸爸的朋友開始,她帶著我去接觸很多年長的人,在大人的圈子里找到自己的角色。通常她都會陪伴在我旁邊,觀察著我主動表達和爭取的表現,保護著我的安全,不被陌生人傷害。我每一次邁出新的一步,她都很為我高興。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她也會給我鼓勵,告訴我下次可以怎樣做地更好,而不是過分保護我,讓我從此成為一個溫室里的花朵。這樣一種主動的感覺讓我接觸了更大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心的我不斷地想去嘗試,去遇見更多的人。自然而然,我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逐漸豐富,更懂得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際交往的能力自然也不在話下。
衣服搭配?
我曾經和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位教授聊教育。她有個三歲大的孩子。她形容自己為選擇困難癥,不太會做決策,可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后也不懂得做選擇。于是,她每天都讓自己的孩子選擇穿什么衣服和鞋子。盡管孩子并不一定明白這不同選擇的差異,但是她想讓孩子從小就習慣這樣一個選擇的過程。每一次選擇的背后她都可以和孩子交流,讓她去思考。在她的故事里,穿衣服不僅是霍金斯博士所說的有趣的“它”,讓她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也成了一個鍛煉孩子思考、分辨、決策的好機會。
很巧的是,我母親也習慣讓我自己做衣服搭配。對于女孩子來說,這大概是人生很重要的一課,不僅是時尚感的培養,更是自主選擇意識的培養。
這些話……還是少說
“你不用明白這是為什么,記住就行了。”
這位老師,你正錯過了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和學生一起去探討為什么,就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佳時機。
“你記住了沒?讓我考考你。你要是考不好,就太沒用了。”
這位老師,學生的能力不僅有記憶這一項而已,在強調記住了沒的同時,你扼殺了學生提問、思考的可能性。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我說了這么多遍,你都不明白。”
這位家長,你確定你是機械性地重復了無數遍,還是真的把道理講明白了?
“你只要按照我說的做,其他的想都不用想。”
這位家長,你又錯過了一個讓孩子自主思考的機會。你居然讓孩子想都不用想,到了孩子長大以后,你就會每天埋怨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懶得思考。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